江苏金土地

行业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中国种业的大变局趋势预测验证
作者:金土地 发布于:2019-8-1 9:20:08 点击量:

本文于201638日首发于《基因农业网》,题目被修改为《中国种业的18个趋势》(点击可阅读),近3年半的时间过去了,现一字不改重发一遍,检验一下当时的预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年种业新政的实施,我国种业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对这些变化加以总结,对未来作一些预测,与同业人士交流,我认为这对更好地发展中国种业是有益的,特别是对种业公司的掌门人认准方向、把握大局、调整步伐、赶上浪潮是有所帮助的。这也正是写作本文的动因。本文是《中国种业的12个基本定律》(点击可阅读)的姊妹篇,是作者对中国种业走势或者未来的看法,前一篇是对中国种业过去的认识。认识过去,把握现在,便可赢胜未来。本文从市场、研发、产品、经营和企业五个层面阐述中国种业变化的大趋势。

一、市场层面

1.国内市场需求增长从快速到缓慢或停滞

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扬、种子商品化率提高、种业技术进步(杂交棉花和转基因棉花、杂交油菜、两系杂交稻)等因素,近10多年来中国种业市值快速增长。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主要农作物种子使用情况调查,2012-2014年度全国玉米、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棉花、油菜7种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值合计分别为708亿元,784亿元和819亿元,依然呈现增长态势。

但是,由于近几年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种植业结构强力调整和部分作物的种植方式呈现巅覆式转型,一些作物种子市场停止增长甚至严重萎缩;部分作物去杂种化,常规品种卷土重来,如水稻、棉花、油菜种子有回归常规品种的趋势。杂交水稻未老先衰,从1976年起推广30多年后怏速衰退。2012-2014年杂交水稻市值分别为149.39亿元、132.75亿元和118.54亿元,2014年比2012年下降21.7%。杂交棉花现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杂交油菜也处于下降通道中,二者的应用仅分别10年和20年。总之,中国种子国内市场的需求增长从快速到缓慢或停滞。

2.供求关系从公司供给主导到农民需求引导

国内种业过去直至现在都是育种家培育什么品种,种业公司就经营什么品种,农民也就只能购买什么品种,种植什么品种,供求关系由公司供给所主导。这种格局目前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市场开始引导公司调整产品结构,进而引导育种家调整育种目标。人力成本的提高、作物种植方式的改变(如规模化、轻简化、机械化等对品种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玉米机收尤其是机收籽粒、水稻直播、油菜直播和机收、棉花机采、除草剂应用等)和病虫害的流行(如北方玉米粘虫、西南玉米灰斑病、长江流域水稻稻瘟病等)等等,都倒逼育种家迅速改变育种目标,种业公司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农民所需。只有满足他人所需,才得自己所求。所以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颠转式变化,从公司供给主导到农民需求引导。

3.产品和服务从满足国内到走向世界

中国种业企业已开始探索国际化,同时也受到政府支持。第一,2011年商务部、发改委等10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对外援助等方式,带动生物育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目标则是开拓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手段则是在海外设立生产示范园区,加强海外推广。2012年温家宝访问拉美以来,中拉农业合作提上战略议程,在20156月的农业部长论坛上,30余国农业部长一致通过了《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北京宣言》,推进双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农作物品种选育与栽培、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加强合作是其中重点内容。论坛上重申中国政府设立了5000万美元规模的中拉农业合作专项基金。第二,一些种子企业种子出口市场不断扩大,例如湖北省种子集团研制出的产品出口海外6个国家,并在20多个国家开展实验。2014/15年度全国出口种子2.73万吨,金额2.63亿美元。第三,国内种子企业已开始从单纯的出口延伸到了合作育种、技术出口。比如,大北农旗下生物技术公司就已在拉美悄然试水合作育种。201569日,在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上,大北农与阿根廷Bioceres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计划在阿设立实验室进行大豆育种,由合作企业提供当地种子资源,大北农提供自主研发种子技术,培育出符合当地使用的种子;研发成功后将结合当地农场及渠道资源在拉美进行种植推广。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12月初宣布将试水美国市场。根据其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网站的公告,该公司计划2016年进入美国市场。由此可见,中国种业国际化是一个大趋势。

4.国际种业巨头从布局到开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种子行业具有巨大、稳定的市场需求,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显然极为诱人,一直吸引着国际种业公司抢滩登陆。随着种子市场大门的逐渐开放,世界种业巨头积极在中国种业“排兵布阵”。目前,全球前10大种业公司已有8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全国已有49家持有效证照的外资种子企业。由此可见,国际种业巨头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布局,并正在把经营推向深入,并且已有一批玉米品种占据很大份额的市场,比如先玉系列、迪卡系列、正大系列均有压倒国内优势品种的趋势。所以,中国玉米种业公司面临着直接与国际种业巨头并肩竞争,其他作物也不可掉以轻心。

二、研发层面

5.育种研发从以国有科教机构为主到以企业为主

近年来,企业选育品种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选育通过国审品种占国审品种总数的比例逐年提高。2013年,国审品种中企业占36.1%,省审品种中企业占51.2%。其中企业选育国审玉米品种9个,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15%提高到50%;企业选育水稻品种21个,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3%增至2013年的48.8%

2013年,国内企业申请农业植物品种权618件,占当年申请总量的46.4%,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超过国内科研教学单位的561 件,成为申请的主导力量。从作物来看,在玉米和水稻两大作物中,企业占比较高,其中,玉米作物的新品种权申请量和授权量,企业分别达到56.6%57.1%。“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企业申请总量3638件,科研单位2760件,企业申请量“十二五”期间比“十一五”增长139%,远高于科研单位25%的增长量。一批企业不断加大品种权申请,2015年中种集团品种权申请量达64件,占该企业16年来申请总量的一半以上;金色农华品种权申请量达62件。所以企业成为育种研发的主体,国有研发机构将淡出商业化品种选育。

6.育种目标从生物特性到兼顾商业特性

作物育种似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三大转变:从追求个体优势变为追求群体优势,从追求高产量变为追求高效益,从追求出品种到追求创新性状。所以,育种目标已不单纯局限于作物的生物特性,还必须兼顾商业特性。

好品种不是育种家说好,不是经营者说好,不是品种审定部门说好,而是市场说好,市场“喜欢”。“市场喜欢”是最重要的育种目标!市场喜欢可以细分为以下四个喜欢:即农民喜欢,种子企业喜欢,加工企业喜欢,消费者喜欢。农民喜欢至少要满足三点:产量高、抗性强、看相好;种子企业喜欢至少满足两点:制种容易,种子成本低;加工企业喜欢,也有两点,商品产出率高,产品成本低;消费者喜欢,主要是产品外观好、内质好。

中国育种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只注重了作物生物性状的改良,比如注重“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等,没有注重“看相好、制种容易、商品性好”等商业特性,没有完全满足四个“喜欢”。所以,“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看相好、易制种、商品率高”是当前正确的“育种思路”,育种目标从单纯的生物特性到兼顾商业特性。

7.育种技术和手段从传统到现代

第一,育种技术精准化:一是精准化设计育种计划,二是精准化创造遗传变异或改良生物性状,三是精准化获得育种材料的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型数据,四是精准化鉴别和选择有益的遗传变异,五是精准化确定新品种及其适应区域,六是精准化检测种子质量。

第二,育种劳作机械化。种业研发过去主要依靠人工劳作,而现在无论是实验室操作还是田间作业,都采用各种现代自动化控制的分析仪器和机械设备。比如利用专用小区播种机、农艺性状自动采集设备、收获测产系统、自动化考种系统等硬件装备,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极大地提高育种实验规模和研发效率。总之,育种技术和手段从传统到现代。

8.作物品种从稀缺到饱和

品种是种业公司的武器。按照中国种业新政已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法规,特别是201611日实施的《种子法》,有充分的理由推断,三年后品种蜂涌而现,彻底缓解品种稀缺的现状,但品种急剧贬值,出现大品种的概率更低。

推断作物品种数量激剧增多的理由是:第一,审定制度作了重大调整,增加试验渠道(如联合体试验),扩大试验容量,缩短试验周期,修订审定标准,都向增加品种的方向看齐。第二,绿色通道大门打开,等于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率先实现了登记制。第三,引种制度撕开了囗子,相邻省际间的“围墙”基本推倒,省审品种至少等于半个国审品种。

大品种出现概率更低的原因是:第一,品种基数大了,优秀的东西并没有随之增加。第二,政府支持的重点不在结果而是过程,诸如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品种后补助”政策不被推崇,现行的种业研发立项大多数不利于重大创新。第三,育种企业化的结果是追求快出品种,育种短平快,重大创新选题不会被放在重要位置。第四,育种家的首选目标也是出品种,出大品种是次要目标。这都导致耗时长、见效慢、风险大的研究不会被放在重要位置,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只能是停留在口头上。

这一浪潮的结果可能是育种家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的育种家饱受挫伤,相当一部分人忍痛退出作物育种领域,不远的将来,高校或许就根本没有人从事作物育种研究,科研院所的育种家多数会转行或退休,至少是育种队伍严重萎缩,公司的育种队伍参差不齐、青黄不接,多数公司育种团队是新兵多、老将少。最终的结果是作物育种出现一段时期的低谷,完成这一轮洗牌后,中国种业或许再进入一个新阶段,对品种的追求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三、产品层面

9.产品从种子到种子+服务

过去,种业公司就是向农民提供种子,将来是向农民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现代农民从事作物生产,除了需求种子以外,还需要其他许多技术,如植保技术、施肥技术、气象服务、机械化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甚至金融服务等综合服务。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各大国际种业巨头的活动范围愈发向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纷纷致力于“为农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可以预见,中国的种业公司也会跟进这一模式,未来的农业生产可能是,农民在生产经营上的一切需求将由种业公司牵头解决,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板”。

10.产能从平衡到过剩

中国种业的产能特别是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的产能出现过剩已经几年了。在过去几年里,因高利润的刺激和应对未来生产成本增高,多数种子公司将生产扩大到了超出需求的水平。近几年的气候较好也使产量增加。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2013年的期初库存分别达到了100万吨和14万吨,比上年均高出了50%,相当于年需种量的87%50.5%。在2013年,种子生产商通过减少制种面积来降低市场的过量供给。但是,2013年的种子产量继续超过预期,导致了2014年创纪录的库存。2014年的期初库存分别达到了130万吨和18.2万吨,玉米库存量相当于需种量115万吨的113%,水稻库存量也相当于需种量25.5万吨的71.4%。随着品种的快速增多,种业产能会更加过剩,因为品种多的连锁效应是公司多,公司多的后果是产能大,所以品种多是产能过剩的根源。

而与之相反的是种子需求可能萎缩。杂交水稻种子由于常规稻的冲击已呈下降趋势;玉米精量播种、低产地区面积萎缩导致需种减少;棉种大幅度萎缩,杂交棉种急剧下降;油菜面积下降; 农作物面积下滑,需种减少;还有粮棉油价格下滑,种植积极性下降,撂荒增加,这都导致种子市场萎缩;反过来,这又加剧了产能过剩,所以过剩更为严重。

11.利润从暴利到微利

种子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品种增多,公司增多,其结果必然是小公司做不大,大公司做不强,高利润时代提前结束。因为第一,种植业利润低,严格地说是一个开不起工资的行业,一切成本都必须精细算计,农民投入积极性低,在农产品价格处于下降通道时更是如此。第二,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导致中国农产品完全没有国际竞争力,农产品价格遭遇“天花板”,增加的成本不能有效传导,把种子的利润空间特别是一级批发商的利润空间一再挤压。第三,种业竞争白热化,降价成为多数企业主动或者被动的选择,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种子企业在亏损的边缘游走。

根据《2014中国种业发展报告》,2013年全国种子企业共实现商品种子销售额731.8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2.09亿元,净利润67.16亿元,净利润率仅9.18%2013年全国种子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350.43亿元,净利润67.16亿元,资产回报率仅4.97%。盈利企业3126家,实现利润77.64亿元;亏损企业965家,亏损额5.55亿元;其中,利润前5名企业实现利润16.59亿元,前50名企业利润37.25亿元。这些数据都一致说明中国种子产业利润低。另外从A股种业上市公司的业绩,也能证明这一点。以20151231日收盘显示的信息,A9家种业公司,3家亏损,6家盈利公司的动态市盈率在62-1277倍之间,其平均动态市盈率远超上证指数的15.3,深成指的52.3,创业板的97.5倍。所有种业公司的利润都低,只能说明种业没有其他行业挣钱。

四、经营层面

12.产业链从分离到整合

种业产业链的整合可能有两种模式,一是大型种业公司研发、生产、经营三位一体即农业部倡导的“育繁推一体化”,二是中小型种业公司研发、生产、经营分工协作“三结合”。这两种模式都能形成从研发到产品和服务的完整种业产业链,笔者不反对有条件的种业公司走“三位一体”即育繁推一体化的道路,但更赞同种业企业走研发、生产、经营“三结合”的道路。其理由有:第一,研发、生产、经营“三位一体”非一般公司所能为,需要经营规模、经营利润、人才、管理、资源等等条件作支撑。第二,只有“三结合”才有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可言,“三位一体”就固化了,而且不利于调整或重新组合。“三结合”就不同了,互利就结合,不能互利就调整,重新结合。第三,由于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三位一体”实质上也是“三结合”,只不过是企业内部的“三结合”罢了。为了种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除了鼓励研发、生产、经营三位一体即“育繁推一体化”以外,还应更多地鼓励中小型种业公司研发、生产、经营分工协作“三结合”,因为在当前后者仍然是是中国种业的主体,2015年中国种业前50强的营业额仍然只占35%。当然,不管什么方式,种业研发、生产、经营产业链必须整合,只有整合才能形成合力。

13.生产基地从分散到集中

2013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进一步向西北集中,甘肃和新疆合计251万亩,占全国玉米制种基地的60%以上;产量10.08亿千克,占全国总产的73.26%2013年,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也是进一步集中,四川、湖南、江苏、江西、福建和海南六省面积共计122万亩,占75%

“以稳定基地、提升产能为目标,将优势制种基地划入基本农田永久保护,落实制种大县奖励、制种保险和农机补贴政策,加快推进育制种基地建设。”农业部推出的制种基地建设强化了“集中”的趋势。

14.经营模式从代理制到多样化

中国种业今天的困境,虽然原因非常复杂,有管理问题包括法律法规体制机制问题,有技术人才冋题,但是更有经营模式问题!种业公司(指一级批发商)创立的“品种专营、委托制种、区域代理销售”的模式曾经快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但这一模式在今天又成了制约种业公司发展的桎梏。品种高成本,制种包产值,销售退货制,上下游旱涝保收,唯一把自身的风险不断放大;上中下游不断博弈,唯一把自身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在这种格局下,处于种子产业链中间的种业公司(一级批发商)不陷入困境才怪!

“种业公司(品种)+制种商+制种基地+制种农户”的种子生产模式,种业公司品种的高成本(无论自主育种还是购买生产经营权都是如此),对制种农户包产值,对制种商包利润,对自己则是包风险!“种业公司(品种、品牌)+县级代理商+乡镇经销商”的种子经营模式,乡镇经销商什么品种利润大就卖什么,代理商垫资赊账卖不完退货,种业公司有什么?包降价、包库存、包服务、包风险(保证农民不减产)。

这种经营模式是品种和种子“短缺时代”的产物!今天种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充分竞争,这种模式的主导者无疑就是受伤者!你若不伤自己,只伤别人,别人就不同你玩了,最后伤的还是自己!

种业公司如何面对困境,甚至实现突围?解铃还需系铃人。育繁推(更准确地说是研产销)一体化即“三位一体”是极少数大公司的“专利”,大多数种业公司可能要走与育种家、制种商、经销商“三结合”并共担风险、共享效益的新模式。县级甚至省级乃至全国性的专业化营销(包括电商)公司应运而生。常规品种会广泛授权,品种独家经营模式将被打破,生产经营权下移,县市公司成为一级批发商。总之,种子经营模式从区域代理制向多样化发展。

五、企业层面

15.企业从多小弱到少大强

横向兼并则是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取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超额利润的有效手段。

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推动中国种业进行并购重组。种子企业数量由8700家减少2751家,至2013年底实有种子企业数量为5949家,合计减幅为31.6%。其中持部级颁证企业182家,持省级颁证企业2169家,持市县两级颁证企业3598家。据余欣荣副部长201511月在三亚现代种业发展工作会议上透露,现已减少到4400家,比2011年减少一半。就是这4400家种业公司,依然太多!按全国种子市场1000亿元市值计算,每家平均不足2300万元产值,按10%的利润率仅平均230万元的利润!这已足以证明中国种子企业“多小弱”的现状。

根据种业现在的形势预测,兼并重组是大公司在短时间内获取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新技术和超额利润的有效手段,被兼并也是多数小公司的最佳选择。所以中国种业公司数量进一步减少,规模有所扩大,少数大公司的实力增强,预计有1-2家进入全球种业10强行列。比如中国种业老大隆平高科,2014年种子营业收入19.7亿元,超过3亿美元;排位第二的垦丰种业达18.4亿元,第三位的登海也达14.7亿元。这些中国种业公司在营业额上进入国际10强已经只有一步之遥。若考虑对外收购兼并,中国种业出现全球前三甲公司也不是没有可能,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若完成交割,这一目标便实现了。

16.发展动力从凭机遇到凭实力

中国种业公司的发展,有一个明显奇特的现象,就是“大品种成就大公司”。比如掖单系列成就了山东登海,郑单958成就了河南秋乐、金博士和北京德农,先玉335成就了登海先锋和敦煌先锋,德美亚1号、2号和3号成就了北大荒垦丰,豫22成就了襄阳正大,农大108和扬两优6号成就了金色农华,伟科702成就了河南金苑种业,湘杂棉成就、深两优5814挽救了湖南亚华,鄂杂棉10号成就了湖北惠民,等等。这是中国种业的时代特征,因为品种是短缺的,大品种是稀有的,谁拥有了稀缺品种,谁就拥有了市场,就拥有了发展动力,就可以在短时间做大甚至做强。然而,品种是有生命的,生命力再强的品种也不过8-10年,而在品种高峰期时的企业,往往容易注重扩大产量,比较容易忽视产品质量,还有的企业把农民对品种的拥戴误认为是自己的能耐,对代理商也强硬起来,对零售商提高价格,造成合作伙伴离心离德,最后加速了品种的死亡。

回顾近几十年中国的作物生产实践,大品种几乎都出自小育种家,小育种家因培育出大品种而成为大育种家,而大育种家多数再没有培育出大品种。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大品种出现的概率太低或者说育种家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大品种的产生规律并开展针对性地工作。这种小概率事件注定了种业公司的发展有很强的机遇性和不可持续性。时至今日,修订后的《种子法》及其配套规章特别是新的《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实施,品种将会更加大量地涌现,由短缺变为饱和甚至过剩,企业在解决了品种“饥渴”之后,追求的不再是品种数量而是品种质量,绿色通道、联合体试验推出的最起码是有开发价值的品种,在这样的机制下,企业的发展就必须依靠实力特别是研发实力,靠机遇发展的公司就只能凭机遇了,眼睁睁地看着被淘汰。

17.发展方式从滚雪球到大资本

中国种业公司特别民营种业公司的发展,基本上依赖资本金和盈利滚雪球式发展,由于金融政策及缺乏抵押物等原因,种业公司很难甚至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渠道也非常有限,所以中国种业公司发展速度都较慢。

由于近年资本市场的活跃,加之国家种业新政的实施,资本开始关注并十分青睐种业,种业上市公司增多、定向增发获批、中国种业行业正在寻找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合适路径,尝试提高种业并购重组的速度与质量。

现代金融与现代种业融合发展具有迫切性。从本质属性来看,现代种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现代种业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顺利实现转型升级需要资本的强力支持。从国际规律来看,知名跨国种业公司都走过兼并重组之路,都是现代金融与种业高度融合的产物。

现代金融与现代种业融合,要围绕支持发展民族种业的航母、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种业企业、支持在产业链上有特色的种业服务公司进行布局,促进金融资本与种业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一体化发展,形成新型动态良好种业生态。

18.控股资本从国退民进到民退国进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提出了“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的重点任务,明确指出“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尤其是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出了“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战略目标。5年来,这一决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得到了若干央企的积极响应。中种集团、农发种业加大投入力度,大肆收购兼并,布局全国甚至海外市场;中国林木种子公司进入农作物领域,中农集团进入种业,中信集团控股隆平高科,大有“央企称雄种业之势”!据不完全统计,中种已有16家子公司,农发种业已有8家种业子公司,隆平高科已有11家种业子公司,中国林木种子公司、中农集团种业控股公司各有3家种业子公司,仅央企资本控股的种业公司就达36家,还有财政部等主导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已投资10家种业公司(其中6家为央企控股、2家省级农科院发起设立)、3家以种业为重点的投资机构、2家种业电商企业。这些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由民营控股转变而成了国有资本控股。另外还有一些省级国有种业公司也快速扩张,收购兼并了许多民营种业公司。总之,种业控股资本民退国进趋势十分明显,与本世纪初《种子法》颁布后的民进国退大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趋势是长期还是暂时,目前难以预测。

结束语

本文从市场、研发、产品、经营、企业5个层面论述了中国种业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变化,另外在行业监管层面也有大的变化,比如行业监管从人治到法治、法律保护从单边到双边、政府投入从注重过程到注重结果,等等,在此不一一叙述了。

虽然“变”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但是,中国种业当前和未来的这场“大变局”是前所未有的!外部变了,内部的一切都要变。因此,种业人特别是掌门人和育种家必须先行一步,认清变局,明确方向,变更思维,跳出常规,主动出击,抢占先机,使自己走在这场变局的最前头,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被这一浪潮所淹没。




分享到:

上一篇:全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在扬州召开

下一篇: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通知

微信公众号
手机端下载
Copyright © 2011 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41100号-1